工作动态
业界动态
   
   
 
 
 
 
 
首页 > 新闻动态 > 公墓礼仪
公墓礼仪
标题 难保大明昌盛十三陵风水
时间 2012/7/20 浏览 3727

重庆公墓2003年7月,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明孝陵作为“明清皇家陵寝”扩展项目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世界遗产成员。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明孝陵的:明清皇家陵寝按照风水理论,精心选址,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顿于公开。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,表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,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利观。

风水,在我国是一个十分有诱惑力的话题。在古代,特别是汉唐以后,上自帝王宫室、陵墓,下至官署、寺庙和民宅,在选址和修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。

  最初,风水只是古人寻觅墓地时运用。它的理论大约是:葬地内有生气,生气能够带来福音。而生气在地里是活动的,遇风吹就会失散,遇水流拦截就会中止不动。所以,古人寻觅墓地,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中央,即风吹不到、有水流能够阻挠它活动的中央。后来,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展到城市、民居等范畴。为了加以区别,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。

  明代帝陵的卜选,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停止的。卜选的方针是:四面有山,左右和前面有水;山水迂回变化;龙(陵后的山脉)、穴(陵墓中安放棺椁的中央)、砂(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)、水(河流)之间的相配关系,等等。

 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,为了求得不祥的墓地,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觅墓地。后来他在这一地域找到“吉壤”,叫黄土山,山前有龙虎二山,构成风水宝地。经朱棣亲身踏勘确认后并封为“天寿山”,并于1409年开端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——长陵。

 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、东、西三面环山,南面敞开,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,向东南奔泻而去。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,东为“龙山”,西为“虎山”,契合东青龙、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。用风水理论来权衡,天寿山山势延绵,“龙脉”旺盛,陵墓南面而立,背后主峰耸峙,左右“护砂(山)”环抱,向南远处不断伸展至北京小平原,前景开阔。陵墓的“明堂”(基址)平整宽广,山上草木丰茂,地脉富有“生气”,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。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,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,都非常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、水流和植被的调和统一,追求形同“天造地设”的圆满境地,用以表现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观念。

  十三陵的选址思索了天干的要素(即天时,天时思索三、六、九)、人的要素(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)、地的要素(土质很差,以虎山为最差。或许它原来的土质是好的,到如今曾经发作变化)。这个十三陵是一个聚人气、才气的风水宝地,就像故宫一样,固然朝代变换,民族却愈增强大。

  当然,十三陵固然是风水宝地,但是,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,在中国历史上,朝代更替简直具有某种神秘的必然性。黄仁宇在《万历十五年》中说:“1587年,是为万历十五年,岁次丁亥,外表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践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曾经走到了开展的止境。在这个时分,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,首辅的专制或者调和,高级将领的富于发明或者习于偷安,文官的廉洁营私或者贪污作弊,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激进,最后的结果,都是无分善恶,通通不能在事业上获得有意义的开展,有的身败,有的名裂,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。”所以将明朝的沦亡完整归罪于十三陵的风水也是不恰当的。

明孝陵规划状如北斗之谜

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,它是明朝(1368~1644年)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。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翌年马皇后逝世,葬入此陵。因马皇后谥“孝慈”,故陵称号“孝陵”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朱元璋病逝,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。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,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

  重庆公墓历经沧桑的明孝陵,许多建筑物的木构造局部已不存在,但它的一切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存在原地,空间规划上完好如初,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,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,方城、明楼、宝城、宝顶,包括下马坊、大金门、神功圣德碑、神道、石像路石刻等,都是明代建筑遗存,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的设计理念、制度格局、营造范围和艺术成就很深入地影响了以后帝陵的修建,往常散布于北京、湖北、河北等省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形式而建造的,从这种意义上说,明孝陵不愧是一项天才的艺术杰作,是中国文化开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,它创始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,在中国帝陵开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位置。

  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正式开工,至永乐三年(1405年)建成,历时25年。先后调用军工10万,消耗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范围宏大。当时从朝阳门(今中山门)至孝陵卫再到陵墓西、北所筑的皇墙有45 里,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。那时分陵园内亭阁相接;享殿中烟雾旋绕,松涛林海,养长生鹿千头。鹿鸣其间,气势特殊。因屡遭兵火,现仅存神烈山碑、下马牌坊、大金门、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,神道石兽狮、獬豸、骆驼、麒麟、马和象六种24只,神道石柱二,文臣武将各四。

 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,四周山势跌宕起伏,山环水绕,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。陵园范围庞大,格局严谨。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,纵深2.62公里,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盘绕,周长2.25公里。若从空中俯视,能够看到明孝陵居然呈北斗状规划!有人说,这是朱元璋别出心裁,成心要突破常规,以表示本人不按常规、传统办事的帝王气概。也有人说,这是为了让神道加深延长,便于布放石人、石兽。还有人说,是朱元璋在建造孝陵时,有人倡议挖平孝陵对面的孙陵岗(今梅花山),使墓道取直。朱元璋以为孙权是条好汉,以为让东吴孙权大帝为本人守陵更显气概。

  近来,有人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解释朱元璋的做法。朱元璋早在作为农民军起义将领时,写过一首气贯长虹的诗篇:“天为帐幕地为毯,日月星斗伴我眠,夜间不敢伸长腿,恐把山河一脚穿。”这表现了朱元璋的雄心,作为一个开国皇帝,朱元璋既然费尽心机择址建陵,在陵墓的设计上一定会愈加用心。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、天象、星宿图的状况,意在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魂归北斗”的效果,而朱元璋特别对天象崇仰,因此在生前就把本人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外形,“勺头”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局部,“勺柄”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局部,“勺头”、“勺柄”上的“七星”依次为四方城、神道望柱、棂星门、金水桥、文武坊门、享殿、宝城。从平面图上看,孝陵的“七星”排列走向与南北朝、辽代、唐代所绘制的“北斗七星” 图是相同的。

  明孝陵的后山还掩埋着一批明朝的开国功臣,有著名的中山王徐达、开平王常遇春墓等。据传,朱元璋修建明孝陵时,曾说过他一人独居钟山之阳,功臣陪葬山阴。因而,在紫金山之阴就有了11座功臣墓。这又恰似群星朝“北斗”。风水学以为,朱元璋留存孙权墓并非像简单传说那样仅因孙权是好汉,而是由于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孙陵岗还在古地貌学上是一个“近案”,浅显地说,就像一张茶几。这样一来,明孝陵背倚钟山,从整体上就又构成背有靠,前有案,东有青龙,西有白虎,北有玄武(龟蛇合体),南有朱雀的不祥格局。或许,朱元璋这才心满意足。

      返回
渝中区公墓 南坪公墓江北公墓 九龙坡公墓 沙坪坝公墓万州公墓 大渡口公墓 万盛公墓 云阳公墓 渝北公墓 巴南公墓 弹子石公墓 永川公墓 梁平公墓 秀山公墓 大足公墓   渝中区陵园 南坪陵园江北陵园 九龙坡陵园 沙坪坝陵园万州陵园 大渡口陵园 万盛陵园 云阳陵园 渝北陵园 巴南陵园 弹子石陵园 永川陵园 梁平陵园 秀山陵园 大足陵园


     公墓电话: 48643488 公墓地址:綦江县桥河东风水库旁 綦江青龙山公墓 版权所有 重庆陵园 重庆公墓 綦江公墓 綦江陵园 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制作 渝ICP备1701301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