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公墓 社区减了负 公墓降了价 重庆主城区投入使用的公益性公墓按成本价销售,比经营性公墓低50%;全市城镇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2%和35%;今年全市对延伸到村、社区工作事项进行了清理,村(社区)负担普遍减少60%以上……2014即将结束,今日重庆市民政局在重庆市政府网上“晒”出了的工作亮点及民生实事推进情况。 公益性公墓按成本价销售 比市场均价低50% 家住含谷镇的孙公贵老人今年76岁了,两年前,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“事后地”,但两年走下来,发现稍好的公墓都上万元,怕死后买不起公墓成了孙公贵的一块心病。 “主城确实存在殡葬消费高的问题。”重庆市民政局介绍,调查发现重庆主城区居民办理丧事平均消费4.3万元左右,对中低收入家庭是个沉重的负担。为了解决该问题,我市决定从今年起至2017年,在主城区新建3个城市性公益性公墓,以满足中低收入群众10年安葬需求。其他区县则通过建设区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, 构建起市、区县、乡镇、村四级公益性安葬服务设施体系。 据了解,城市公益性公墓实行政府主导,建设用地实行划拨,公墓公共设施由财政给予资助,按成本价销售。“公益性公墓保障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,经营性公墓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,形成公益性公墓与经营性公墓合理互补。”市民政局介绍,今年我市首个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—重庆崇兴生命纪念园已建成并对外服务,墓位价格最高1.5万元,比经营性公墓均价降低50%左右。 此外,重庆今年底还将试运行“96000”殡葬服务热线,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、优质的殡葬服务,遏制“一条龙”乱收费行为。 社区有养老服务设施 全市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垫江县新村社区的张大爷最近不和老伴吵架了。“之前吵架是因为她总去跳坝坝舞,我一个在家不好玩,现在社区有了服务站,我天天去那里和其他老头下棋、聊天。”社区养老服务站除了下棋外,老人们还可在此阅读、健身、按摩……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重庆市22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,我市计划3年内建成1000所,同时,利用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、五保家园、老年协会活动场地等设施新建农村幸福院3000所,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、农村覆盖60%以上的社区。 市民政局介绍,从去年10月至今,我市新增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21个、农村幸福院1870个,全市城镇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2%和35%。 除了修建社区养老服务站,重庆市还大力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,鼓励大型养老机构与医疗实行联合办院、中小型养老机构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办住院门诊部、康复诊疗室等,方便机构休养老人就医,并在二级以上医院普遍设立老年病科,增设老年病床数量,畅通老年人就诊通道,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。 近年来,市级资金在医养结合项目建设上已累计投入2.1亿元。目前,国家级医养结合型养老示范基地创建单位—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一期522张床位已全部投入运营。 重庆市民政局、重庆市卫生计生委还与丹麦驻华大使馆三方共同签订了《养老和护理谅解备忘录》,通过医养项目合作,在渝建设高标准、高规格的国家级医养结合型养老示范基地。 社区工作人员减负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群众 去年,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前卫社区服务站门口挂了48块工作牌子,但社区只有7个工作人员,他们7个人要做百余项工作,这直接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民情民意。为从源头上厘清社区职责,增强社区自治服务功能,实现村(居)委会角色归位,重庆市出台了《关于切实减轻工作负担、加强工作保障、强化村(社区)服务功能的意见》,为社区减负。 据统计,全市对延伸到村、社区工作事项进行了清理后,村(社区)负担普遍减少60%以上,为居委会更好发挥自治功能奠定了基础。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,今年重庆市级公共财政还安排专项补助社会工作服务资金1635万元,有序推进了“社工服务进社区”活动,立项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31个,涉及18个区县、43个街道(乡镇),覆盖200余个社区,直接受益人群近200万人。“社工引领志愿者在社区开展人文关怀、生活照料、精神慰藉、心理疏导、促进成长、矛盾调解、法律援助、就业指导、权益维护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,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与问题。”市民政局介绍说。 未成年人流浪先矫治再送回校园 避免反复流浪 重庆市救助站开放日时,一些市民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打假人。“他不是练武术,而是在发泄情绪,矫治心理。”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大家。 针对未成年人外出流浪问题,今年5月,重庆市民政局会同市教委等9部门联合开展“流浪孩子回校园”专项行动,行动中先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,再送回校园,有效防止了未成年人反复流浪现象。据统计,我市对51名流浪未成年人进行了集中教育矫治,资助124人上学,返校复学254名,复学率达75.6%。 市民政局还会同市委组织部、市编办、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《关于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工作全面整改阶段相关事宜的通知》,全市共有2193家社会团体纳入清理规范范围。
|